“第三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暨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 在校举办

发布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11-07浏览次数:100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之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粵港澳的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重大国家区域战略协同发展正加快推进。在此背景下,11月4日,在上海举办“第三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暨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论坛”,会议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邀请区域与城市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联合主办。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有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涛,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名誉会长范恒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候任理事长刘秉镰,上海证券报社总编辑刘冬赋,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王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李国平,上海市政府原参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原校长孙海鸣,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覃成林,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东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毛锦凰,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杨刚强,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军,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欧璟华,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徐龙炳,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财经研究所所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期刊社社长郑春荣,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教授曹建华、刘乃全、豆建民、邓涛涛等。此外,参加会议的还有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人民出版社、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

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兵勇主持。刘兵勇介绍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嘉宾,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许涛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长三角区域要发挥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业发达、产业链供应链相对完备和市场潜力大等诸多优势,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未来,长三角一体化须惠及更多人民,助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刘秉镰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区域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今天的会议重要且及时。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成立三年来得到了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的大力支持,各成员单位携手努力,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影响力不断扩大。

刘冬赋总编辑在致辞中表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招”,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或缺的一篇“大文章”。本次论坛顺应的是时代“大势”,立足的是发展“大局”,参会的是专业“大家”,纵论的是国家“大计”,彰显了上海财经大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雄厚的学术积淀,必将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事业注入新的动力。

会议举行了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新增成员单位授牌仪式。新增成员单位包括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院、兰州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中心、重庆大学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会议还举行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周年成果发布仪式。许涛书记、范恒山会长、张大卫副理事长、王彤副书记一同为2023年新书揭幕。

 张学良院长对新书成果进行了介绍。自2003年以来,上海财经大学每年编写并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邀请国内相关学者共同进行专题研究,至今已持续发布20年共20本。2023年报告聚焦“区域协调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要论述,率先提出“中国式区域合作”这一命题,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与2003年报告主题“国内及国际区域合作”相呼应。

主题演讲环节分为三场,分别由刘秉镰理事长、徐龙炳院长和刘乃全教授主持。

主题演讲环节,范恒山会长作了题为“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要重视解决的五个落差”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需要重视解决五个落差,即中心区域与边沿(远)地区的发展落差、资本与劳动的收入落差、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落差、战略实施区域与普通地区的发展落差、承担特殊使命区域与自主统筹资源配置区域的发展落差,并提出应对建议。

 张大卫副理事长作了题为“把握新时代机遇,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找准撬动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支点,关键在于把改革、开放、创新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重视区域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功能塑造及平台经济发展在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断营造突破地理边界的经济空间和数字空间。

魏后凯所长作了题为“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统筹”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国家战略实施有力促进了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增长趋于收敛、区域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资源空间配置更加均衡、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日益完善的态势。在新发展阶段,要以区域重大战略为引领,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导向,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骨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强各个战略之间的统筹衔接,充分发挥其叠加效应、协同效应和融合效应。

李国平院长作了题为“牢记重大使命,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要牢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使命,从首都都市圈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现代产业分工体系、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完善生态协同治理机制、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六大方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走向深入。

 覃成林院长作了题为“应对‘经济发展疫情综合症’的区域策略”的主题发言。他介绍了“经济发展疫情综合症”的因果循环关系,从采用高质量发展导向下的区域不平衡发展策略、发挥区域自主探索复苏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坚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着手破解“经济发展疫情综合症”。

 刘秉镰理事长作了题为“区域协调发展与大学智库建设”的主题发言。他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体系、区域均衡、东西互济、“三生”协调等方面阐述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在梳理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阶段(划分、识别)与特征,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学思考以及区域协调的评价,并分享了他对大学智库建设的思考。

 赵晓雷院长作了题为“自贸试验区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上海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成立长三角自由贸易区联盟,具有功能特色更突出、改革创新更协同、主体参与更充分、要素流动更顺畅四个方面的特点,可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为强化长三角的协同创新提供支撑。

 张贵秘书长作了题为“东部地区率先推进现代化”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东部地区已具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科技基础和制度基础。东部地区应聚力“高质量”产业动能、聚焦“高水平”资源与要素、聚势“高标准”基础设施、聚合“高能级”城市功能、聚心“高品质”城市建设、聚智“高效能”区域治理六大任务。

苗长虹主任作了题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培育流域城市网络”的主题发言。他认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流域性、整体性、系统性和网络性等战略性要求,需要着力培育能够带动整个流域发展的城市网络,可从培育青岛-济南-郑州-西安-兰州-西宁城市国家级城市轴线、推进青银高铁太原-榆林-银川段建设、强化跨省市城市间功能联系等方面出发,增强黄河流域城市网络联系度。

余东华院长作了题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样板’”的主题发言。他谈到,山东叠加了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大重大战略。建议通过用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五大红利,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提升,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六大治理,更好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黄河样板”。

王振副院长作了题为“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成效与经验”的主题发言。他认为,经过八年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区域经济协同联动呈现高质量发展格局、东西双向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其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经验可为其他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毛锦凰副院长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就,未来可从加快创新驱动、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完善开放平台体系、挖掘多元化公共服务资源等方面着手,应对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杨刚强副院长作了题为“数字赋能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主题发言。他谈到,中部地区发挥优势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但当前中部地区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需从部门和区域两个层面深入挖掘增长潜能,数字化赋能产业分工、跨区域经济合作、产业链生态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崛起。

刘海军主任作了题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使命与重点”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强调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充分认识东北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加快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

 邓涛涛教授作了题为“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的主题发言。他谈到,“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经济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结合,建议强化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合作、共商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治理规则框架、搭建多层次数字人才培育体系,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走深走实。

为庆祝《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出版20周年,会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举行圆桌研讨会。研讨会由张学良院长和人民出版社编审陈登主持。

参加圆桌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包括大会主题演讲嘉宾,以及孙海鸣教授、欧璟华主任、郑春荣社长,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陈海芬副处长等。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院长刘莉亚在致辞中表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财经研究所连续二十年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以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为使命,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为己任,广泛联合国内外高端智库,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学界等多方资源,致力于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及现实问题,相关成果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成为国内区域研究的知名品牌。

王彤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已经成为公认的国内区域经济研究的知名品牌。期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为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区域协调发展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继续建言献策,多出高水平成果。人民出版社将进一步与上海财经大学以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所有高校开展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人民出版社的平台作用,为高校智库和各位专家学者推出更多更好的优质出版物。 

参与圆桌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连续出版20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始终坚持聚焦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发展路径,形成了一大批原创性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形成了良好口碑。2023年报告内容丰富、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分析详实,是全国区域与城市区域科学领域知名学者共同参编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上海财经大学在该领域的影响力,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来源:校园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