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力助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角逐中抢占发展先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技创新基底。要增强应对变局的“抵抗力”,强化把握全局的“掌控力”,提高开创新局的“创新力”。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上海考察期间,第二站来到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了解上海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情况。早在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即强调:“上海要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比拼,从根本上说,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增强抵抗力、强化掌控力与提高创新力
党的二十大作出“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海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通览国际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和演进格局,尖端人才、核心技术、教育资源等关键科技创新要素往往围绕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活跃涌流,最终汇聚形成引领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和产业变革趋势的磅礴力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力助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科技角逐中抢占发展先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技创新基底。
一是增强应对变局的“抵抗力”。随着逆全球化浪潮兴起,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存在重大隐患。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发达国家纷纷抢占赛道。只有不断培育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成科技强国,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才能打破西方技术壁垒、行业壁垒、贸易壁垒,切实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是强化把握全局的“掌控力”。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科创高地,可以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促进平衡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是持续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其他领域发展战略顺利落地实施的内在要求,同时,也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是提高开创新局的“创新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革新引领产业变革,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23年浦江创新论坛所致贺信中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让我国科技进步成果惠及世界人民,有将有力驳斥某些西方国家炮制的所谓“中国科技威胁论”等谬论,维护我国良好国际形象。
促进科技赋能、优势转化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其中也包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我国优质教育资源最为集聚、科技创新基础最为扎实、人才资源最为丰裕的地区之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是释放城市优势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
一是促进教育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而人才自主供给必须靠教育。截至2022学年,上海共计拥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15所,高校毕业生数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经费投入等多项教育资源数据位居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为进一步完善学校科学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学科系统建设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提供重大发展契机。通过建设高质量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切实将丰富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二是促进科技基础优势转化为科技尖端优势。2022年,上海共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4家,占全国总量的8%,位列全国第二,高新技术企业2.2万家,累计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29项。优化“揭榜挂帅”攻关机制,扩大“探索者计划”实施范围……一系列举措助力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的未来科技龙头企业加快成长。但是,上海在高水平科技持续供给能力、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创新创业生态维护等方面仍与高度成熟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存在一定差距。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形成基本框架体系向实现核心功能跃升,将为加速确立科技尖端优势注入强大动力。
三是促进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上海近10年引进的高水平科学家人数居全球20个城市中的第二位,体现出高集聚度、高增长率和高国际化的人才发展格局。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7.8万余份,集聚外国人才和高端人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同时,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持续为各类科研主体和人才“降压”“解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系列举措将助力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推动形成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为打造世界一流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全面建成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机遇和智力支持。
必须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在上海工作时,习近平曾指出:“上海是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城市,发展到GDP超万亿元的今天,靠粗放式扩张难以为继,必须进一步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是重要内容。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一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利用我国在5G通信、量子力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产业数字化变革,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提高市场环境治理能力,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保护政策,打击各类不当市场竞争行为,容纳新质生产关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科技交流合作,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促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畅通循环。
二要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独特优势。要充分发挥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让高质量金融工具深度服务于科技研发、产业转移、技术应用等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深度服务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的各个周期;要开展科技金融的“精准服务”,全方位提升科技企业融资效率;要坚持统筹科技金融领域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科创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体系,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全面评估科技金融投资风险。
三要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要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要立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国家重大创新需求,坚持“科创+产业”,面向长三角地区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打破区域政策壁垒,联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开展跨区域协作攻关项目,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调动苏浙皖创新优势条件,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龙头带动作用,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将长三角地区凝聚成为科技创新共同体。
(作者分别为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来源:《文汇报》2023年12月24日 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