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此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还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可以发现,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承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的相关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另一方面,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更加务求改革实效,以期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贯彻以下六大原则:
第一,从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来看,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是发挥改革整体效应和最大效能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横向来看,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以及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从纵向来看,党的全面领导要贯穿于改革的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党全国在改革上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从而在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同时,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第二,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人民的主体性来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较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让人民更深入地参与到改革过程之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更加聚焦于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关注的焦点和难点,积极回应群众强烈诉求和急难愁盼,更好保障改革成果为人民共享;另一方面,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不断丰富和创新人民参与改革的渠道途径,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更好凝聚人民智慧,始终将人民视为推进改革的动力来源。唯有如此,才能在改革过程中保证人民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维方法来看,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既是相互对立的两面,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整体。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顺应时代潮流和实践发展,同时在理论、实践、制度、文化和其他各方面推进创新,通过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确保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不断激发新的动能和活力,来实现各方面创新的充分涌流。首先,历史的实践经验和人民的选择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不仅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更是守正创新的本质要求。其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以往实践经验基础之上提炼和丰富了创新的具体涵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开拓创新”总结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是对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宝贵经验的进一步总结和发展。
第四,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来看,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始终是核心主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对加强制度建设进行了细化部署。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统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与重要制度的关系。要在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创新重要制度,更好契合当下经济运行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要始终遵循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的方法论。所谓“立”,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重要制度进行创新;所谓“破”,就是要勇于破除不适宜的体制机制,在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的制度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相关制度的创新中勇于作为,实现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而在“破”和“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第五,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外部保障来看,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要秉持“守正”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须做到改革与法治相统一,重大改革应于法有据,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不偏离法治轨道。另一方面,要将创新的制度成果与全面依法治国更好有机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及时将相关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更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数十年来有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实践经验转化为法律成果,为相应领域的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六,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秉持的系统观念来看,要在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的基础上一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探索性事业。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与发展规律,树立系统性、全局性观念,把握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若干重要问题,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提升改革效能,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从而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
作者
冒佩华: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研究团队首席专家,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
郎旭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
朱静: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陈思: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