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新时代与新使命: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第三届青年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者: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49

2025年4月19日,“新时代与新使命: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第三届青年论坛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基地联合主办。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围绕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和深度交流。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靳玉英代表上海财经大学进行大会致辞。靳玉英副校长表示,上海财经大学始终坚定走红色财经高校的发展之路,致力于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教育事业。同时,着重介绍了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建设成果,指出作为国内财经类高校中首个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学院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与责任。她鼓励各位专家学者在此次论坛深入交流、集思广益,共同为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徐建刚代表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致辞。徐建刚常务副会长指出,在本次面向全国开展的论文征集活动中,学会共收到 300 余篇论文投稿。经过专业、严格的评审流程,最终有 37 篇佳作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论文集。他特别感谢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们积极踊跃地投稿,赞扬大家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扎实的研究功底,为党建理论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力量。

大会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丁晓钦主持。

本次论坛分为主旨发言、主题发言和青年论坛三个部分。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福进主持主旨发言。

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忻平作了题为《海派文化与红色基因》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其地位的形成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海派文化宛如一股独特的文化力量,塑造了上海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貌,也铸就了上海人独有的精神品格。海派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创新进取的鲜明特征,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与实践的不断推进中,这种融合愈发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文化力量。

复旦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刘红凛作了题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基本类型与理论标识》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当下党史党建融合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需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结合法规制度研究实践。他认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是融合关键,从创新角度可分为继承性创新、集成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并对三种创新分别给予阐释,并用实例说明。例如,党的全面领导思想属于继承性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属于集成性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属于原始性创新。

中央“马工程”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教育厅原厅长、二级教授郭杰忠对主旨发言进行点评。对于忻平教授的发言,他表示,从哲学层面看,任何偶然背后都蕴含着必然;从历史角度讲,海派文化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渊源,它作为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展现,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两个结合”方面有着生动体现。对于刘红凛教授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观点,郭杰忠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变革在党建领域体现显著,多为继承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但是这些创新有新的实践,也有新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原创性创新,这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并提炼标识性成果十分必要。

主题发言环节,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职秘书叶柏荣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院长、教授耿化敏(线上)作了题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文献体系构建》的主题报告。耿华敏教授提出三点观点。第一,构建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文献体系具有丰富学科文献体系、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武装的意义。第二,文献体系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逻辑,并且具有主题性、集成性、权威性、多元性的特征。第三,需要遵循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知识为本、坚持系统集成、坚持体系构建的原则以及开设课程、编纂讲义、培养人才等构建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党校副校长、教授叶福林作了题为《数智技术赋能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研究》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蓬勃兴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第一,数智技术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创新技术手段、传播平台等。第二,数智技术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面临着信息安全风险、文化传播的同质化等挑战。第三,我们需要通过加强数据安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强红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等方法以此加强红色资源数智化的利用和保护。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玉来作了题为《本质与特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未来景象》的主题报告。他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了现代化的共性,指出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有多重意涵。接着,他提出关于现代化范式的问题,认为其包含共同的方式、内涵等,且衡量标准在于工业化和后工业的实现。最后,他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其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实现方式以及本质特征。

上海政法学院人工智能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徐俊峰作了题为《关于“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具有独特内涵,前半部分立足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金融文化基因,而后半部分体现现代风格。“特色”既在于以马克思主义对拜物教进行批判,又源于中国经济与中国实际,还兼具时代性与国际性。他认为,我们有责任从历史角度挖掘历史文化。推进理论创新,此外金融文化与民众息息相关,金融系统与普通百姓都应学习,使其成为社会共识。

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教授张富文作了题为《从中国式现代化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战略意义》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工作,为现代化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准备了理论支撑,打下了物质基础。具体而言,该时期开启了中国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所有制与历史空间依托等。如今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尤其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意义,能让当下的中国人更有信心和底气以史为鉴,稳步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裴学进在点评环节分享自身学习体会时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准契合会议主题、时代脉搏以及学术需求,不仅在精神层面为大家带来了深刻启发,还在治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接下来大会进入分论坛环节。

青年论坛(一)由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执行院长高立伟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岩以“从红四军政治部印发的政治简报看红军早期的政治宣传工作”为题,对《告工人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告绿林兄弟书》《告农民书》等史料中的“现状”“原因”“做法”等内容进行剖析,得出红军早期的政治宣传工作中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形式进行精准宣传的现实启示。上海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炜以“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为题,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人民话语的精准表达,高度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立场、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对科学理解人民立场,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桂秋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破解大党独有难题的根本之策”为题,认为“大党独有难题”包括规模之大难以始终保持团结统一,执政之久如何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使命任务之重面临执政能力提升,执政地位之稳易疏自我革命等四方面难题,应通过深化党的思想制度、组织制度、人事制度、权力监督制度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监督,推动破解大党独有难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讲师符豪,以“邓小平战略思维的伟大贡献”为题,认为邓小平的战略思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战略策略理论的伟大传承,是坚持毛泽东思想对树立宏大战略思维指导作用的深刻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实施的伟大创新,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实战略的伟大启迪,系统阐明了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茹亚辉以“红色阅兵仪式:缘起、演进与启示”为题,对红色阅兵仪式进行分时期的梳理,总结归纳出紧扣时代主题是开展阅兵仪式的重要原则,推进强军事业是开展阅兵仪式的必然要求,提振民族精神是开展阅兵仪式的应有之义,坚持胸怀天下是开展阅兵仪式的世界视野等经验启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博士研究生高雪莲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主要依据、具体构成与功能机制”为题,提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系”为何是党建学理论的标识性概念,如何从制度系统视角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系”进行学理化阐释等问题,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体系的主要依据、具体构成、功能机制等内容展开论述,提出标准引领与程序规范协同发力、对选用主体进行权力规制、对选用对象的素质进行把关等功能机制方面的对策建议。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叶拉满·叶尔肯以“‘可可托海精神’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价值旨趣——基于矿一代群体访谈文本的分析解读”为题,通过深度访谈形成近20万字的访谈文本,运用扎根分析的方法,将“可可托海精神”概括为“胸怀祖国、艰苦创业、团结一心、无私奉献”,并深入剖析了“可可托海精神”的理论来源、精神依据、现实基础,阐明了其生成逻辑。

在点评环节,《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高虹,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金瑶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责任编辑熊易芳,《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提出在表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选题的创新性、内容的完整性等方面的建议,对文章标题表述、文献综述规范、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图表使用规范等文章细节问题进行细致地诊断,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学者的文章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的意见。

青年论坛(二)由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顺主持。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师朱丽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题,通过梳理党内作风建设百年经验的历史,指出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与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人民群众对党认识的直观来源就在于一个政党能否始终跟人民群众保持深入联系,也是决定其执政根基是否稳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艺腾以“聚人心以成伟业:中国共产党“团结”话语的历史建构”为题并指出,100多年来坚持建构团结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当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争取人心、成就事业的重要的法宝。他从三个方面为我们构建自己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一些思考,第一个方面就是团结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第二个方面就是建构的内在逻辑,第三个就是建构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陈兵以“国家治理安全与现代生活文明:论毛泽东的衡山农运考察”为题,从农民运动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出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考,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独特的儒家乡土情怀,衡山农民运动实际上表达了党的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即工农一体的政治生活方式,这个社会秩序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具有天然的政治良心,这种政治良心也就使得中华民族凝聚成为命运共同体。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谭壮以“新时代党纪教育实效性:核心意涵、问题审视与提升进路”为题,谭博士通过选题缘由、核心意涵、问题审视三个部分对新时代党纪教育实效性进行探讨,他分析出纪律认知到纪律认同的转化存在阻滞、纪律认同到纪律践行的张力尚需弥合等问题,并提出了“规划—实施—保障—评价”全过程全方位的新时代党纪教育时效性提升路径。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卞梁以“创新发挥烈士纪念设施功能作用研究——以上海市为例”为题,通过自己实践调研的76个烈士纪念设施,总结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的两个优点,即保护设施体系较为完善、烈士纪念设施的使用模式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各个烈士纪念设施“冷热不均”,有的人很多,有的几乎没人去;主动参访人不多;开展活动方式单一;和当地社区的联动少等问题,同时提出制度优化、线上线下的协作方式、建立前、中、后全流程的爱国体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哲学意蕴”为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物质统一性、基本依据是知行统一观、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逻辑主线是唯物史观。

在点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田润,《上海行政学院学报》责任编辑周巍,《探索与争鸣》副编审张蕾,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王芳分别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细致点评。他们特别强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者,应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政治表述上务必精准无误,严格依照官方文件规范表述,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大会颁奖环节,由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福进主持,优秀青年学者获奖代表一一上台领奖。忻平、徐建刚、郭杰忠以及杨琳为一等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刘红凛和高福进为二等奖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三等奖则由高立伟、刘顺、叶柏荣为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

论坛闭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光峰主持,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福进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向所有参会嘉宾、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感谢大家在论坛期间积极分享观点、深入交流探讨,为论坛贡献了宝贵的智慧与见解。高福进教授指出,此次论坛中,各位专家的发言精彩纷呈,观点交流碰撞出无数思想火花,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思路,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与大家再次相聚,共同推动学术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新疆大学、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社科联、中共北京市委等30多所高校、机关、科研院所的约100名知名专家、青年学者、期刊编辑、媒体代表等参加了此次论坛。


(来源:公众号“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稿:张万新、符豪)